一五年六月,當下音樂月報(一):好音樂,在人間

先是看到碩果僅存的「客家山歌唱作人」,85歲的劉福嬌,再得知介紹天水圍婦女社區音樂合唱團「靜心之聲」的一集有朋友出鏡,令我決定把這一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香港故事:音樂‧人間》的每一集都看完,下筆時看到費明儀女士的一集,鍾氏兄弟那集剛播出。

這兩集吸引我的都是因為同一個主題,就是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創作自己的音樂。劉婆婆的山歌是生活上有感而發的即興創作,沒有音樂底子的天水圍婦女在社區音樂導師廖承輝Andrew帶領下,寫出屬於她們生活、家庭、社區的歌,並帶著這些歌踏上舞台。我們不需要八級樂理音樂學位或者精通某種樂器才可以創作,也不需要像等埋發叔般等那幾個作曲填詞人寫我們的心聲,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感覺、表達的勇氣,還有一些鼓勵和指導。

另一個在《音樂‧人間》不斷出現的主題是「傳承」,除了張國雄教授從研究客家山歌研究到用自己的歌聲為尚存的山歌留下記錄,我們也看到費明儀協助香港教育學院研究民國時代中國音樂家黃自的歌曲,看到龔志成由開拓實驗音樂到主辦「街頭音樂」為新一代音樂人提供舞台,更看到男拔萃合唱團俗稱「大佬」的指揮,畢業後一代又一代地回到校園為新一輩同學分享經驗。少不得的還有1975年便創立《音樂一週》的樂評前輩左永然(Sam Jor),近年為雜誌復辦網上版、搞音樂會、開講座,都是為了推介音樂。左前輩大半生不懈推介音樂的精神,正是這一代寫樂評的人需要傳承的。

《音樂‧人間》比較少講流行音樂(第一集介紹《紅豆》《單車》《七百年後》作曲人柳重言是一個例外),也許正正是當大唱片公司和主流電子傳媒組成的流行樂壇令人覺得暮氣沉沉的時候,其實我們只要把視線稍移別處,會發現香港還有很多有趣、感動和有啟發性的音樂故事。

留言